都说深圳,是一座搞钱的城市。
这句话听起来,仿佛遍地黄金,俯拾皆是。
但只有真正在这里扎根过的人,才懂得这几个字背后,是多少人的汗水、焦虑与无奈。
科技园“牛马”:冬子
我在南山科技园某大厂做程序员,是大家口中的“大厂螺丝钉”,也是典型的“小镇做题家”。
985毕业后,我怀揣“改变世界”的雄心来到深圳。12年过去,算是勉强站稳了脚跟。在老家人眼中,我已是“成功模板”:
- 表面光鲜: 深圳有房有车,工作体面。
- 背后辛酸:
- “有房” = 背负 30年、每月 1.5万 的房贷。
- “有车” = 停车、油费、保养,一笔不菲的固定开销。
- “有孩” = 辅导作业到深夜,家长群里身心俱疲。
至于工作,改变世界的幻想早已破灭。
身边全是顶尖院校的毕业生,海归硕士一抓一大把。年轻人精力旺盛、更能加班,薪水要求还比我低。我每天最担心的就是被“优化”,因为身上背着沉甸甸的债务。
去年至今,公司已经搞了多轮“组织架构调整”。看着熟悉的同事抱着纸箱离开,那种 “兔死狐悲”的感觉,无比真实。
生活上,我根本不敢和那些能吃苦的年轻人比。他们可以合租偏远的农民房,三餐外卖食堂,毫无娱乐。我不行,我有家庭、孩子、房贷,生活成本像一座大山。
所谓的“中产”,在深圳不过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,一捅就破。
这里没有意气风发,只有每天的精打细算,盘算着这个月的绩效能否覆盖房贷,下个季度的项目能否顺利上线。
本地“土著”的尴尬:迪哥
我是深圳“土著”,就是你们口中的“本地人”。
我家在福田村,赶上拆迁分了几套回迁房。听起来是不是可以“躺赢”了?
现实是,房子解决了住的问题,但生活不止于此。
我之前在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做运营,年初整个部门被裁。起初觉得无所谓,反正有房租收,正好放个假。可失业半年后,人彻底慌了,坐吃山空的感觉非常糟糕。
每个月那点租金,在深圳高昂的生活成本面前,支撑一个家庭的开销也紧巴巴。
想再找工作,才发现自己的处境无比尴尬:
- 高不成: 竞争不过那些名校毕业、经验丰富的“卷王”。
- 低不就: 基础岗位又嫌我年纪大、期望薪资高。
如今搬回父母家住,但“啃老”的滋味并不好受。亲戚朋友问起“最近在忙什么”,只能含糊其辞。
我们这种本地年轻人,压力同样巨大。外人觉得我们靠收租就能岁月静好,实际上,我们也在拼命寻找自己的价值,不想被简单地贴上“包租公/婆”的标签。
想自己做点事,开个店、搞个工作室?如今这个大环境,投钱就是打水漂,风险太高。
什么都不做,又感觉自己像个废物。
我们,进退两难。
底层的挣扎:无处不在的“我们”
在深圳,谁是底层?
是小区门口的保安,是捡纸皮的阿姨,是流水线上的工人,还是风里来雨里的外卖小哥?
如今,“底层”的概念正在被泛化:
- 那些月薪一万五,却住在偏远农民房,每天通勤三四小时,不敢恋爱结婚的年轻人,他们觉得自己是底层。
- 那些普通院校毕业,找了几个月工作,花光积蓄只能去做销售、客服的应届生,他们觉得自己是底层。
- 甚至那些曾月入三五万,如今被裁员,只能找到月薪一万五工作的中年人,也觉得自己滑落到了底层。
今年,找工作太难了。
难到 “失业”都成了一门生意,一个流量密码。 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失业经历、省钱攻略、心态调整,就能收获大量共鸣和关注。
有人说这是传播负能量。可问题是,把头埋进沙子里,现实就不存在了吗?
大部分在深圳的人,状态就是:
上班时,焦虑地内卷,生怕被淘汰;
失业时,更焦虑地活着,担心下个月的房租和社保。
写在最后:我们该怎么办?
失业,对大多数人而言,或许不再是小概率事件,而是人生某个阶段必然的经历。
假设,你现在就失业了,且短期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你该如何活下去?
1. 捂紧钱袋子,现金为王
别再被消费主义洗脑了。“精致生活”、“对自己好一点”,在生存面前不堪一击。盘点你的存款,做好最坏打算。有现金流,才有喘息的机会。记住,在深圳灵活就业,社保医保每月是一笔上千元的刚性支出。
2. 放下身段,生存优先
别总想着“上一份月薪两万,低于这个数的工作我不看”。先找个事做,哪怕是过渡。开网约车、送外卖、做代驾(虽然现在这些行业也极度内卷),或者接点零散的私活。先生存,再谋发展。面子,在深圳是最不值钱的东西。
3. 探索“一人公司”模式
如果你不想一辈子打工,担心35岁、40岁的天花板,就要尽早思考:有没有一种生意,能靠你一个人运转起来?
- 你是否有一门手艺(如设计、剪辑、写作、编程)?
- 你能否做一个垂直领域的自媒体账号(小红书/抖音/公众号)?
-
你能不能尝试做跨境电商,哪怕从一件代发开始?
这不是鼓励盲目创业,而是在这个时代,多一条腿走路,就多一分安全感。
深圳不相信眼泪,只相信汗水与结果。
在这里,没有退路。唯一的出路,就是向前走,哪怕步履蹒跚。









